香港城市大学研究显示,每张人民币平均含菌量17.8万个,5角、1元、1角面额的钱币,每张附带的菌数更高达1800万个,在亚洲众多币种中“*”。人民币在流通过程中接触人员众多,层次复杂,已成为致病细菌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。
人民币上常见的几种细菌:
大肠杆菌:钱币上的大肠杆菌多来自粪便,会随着钱币的流通进行繁衍和传播,造成致病性感染。多数大肠杆菌与人体是互利共生的关系。只有在机体免疫力降低、肠道长期缺乏刺激等特殊情况下,大肠杆菌才会致病,移居到肠道以外的地方,例如胆囊、尿道、膀胱、阑尾等地,造成相应部位的感染。
金黄色葡萄球菌: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钱币上的另一类重要菌类。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,如空气、水、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检测到。钱币流通性强,与环境接触广泛,沾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可能性极大。金黄色葡萄球菌就是致病力较强的一种细菌,它能通过创口感染,引起化脓和毛囊炎,肺和血液感染,甚至引起败血症、脓毒症等。
绿脓杆菌:人吐出的痰液里往往含有绿脓杆菌,这些痰液一旦沾到钱币上,绿脓杆菌就很容易通过钱币的流通进行传播。绿脓杆菌是一种致病力较低但抗药性强的细菌。绿脓杆菌感染可发生在人体任何部位和组织,常见于烧伤或创伤部位、中耳、角膜、尿道和呼吸道,也可引起心内膜炎、胃肠炎、脓胸甚至败血症。
沙门氏菌:不干净的食物中,往往含有沙门氏菌,人们在购买这些食品时,很容易将食品上的沙门氏菌沾到钱币上。沙门氏菌有的专对人类致病,有的只对动物致病,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。致病沙门氏菌能引起人体肠胃食物中毒,导致胃肠炎、伤寒和副伤寒。
庆幸的是,这些细菌只有在人体抵抗力弱的时候才能乘虚而入,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因为这些细菌发生疾病的。
上海恒远友情提示:接触钱币后立即洗手,防止病从口入。